看《奧本海默》之前,先了解奧本海默其人

時間:2023-08-29 00:05:19閱讀:964

      在親眼看到《奧本海默》之前,我們誰也想不出來電影會被諾蘭拍成什么樣,所以,這篇關于奧本海默的文章很可能跟電影《奧本海默》沒啥關系。

      《奧本海默》海報

      在電影史上,能夠名垂影史的頂級人物傳記片,傳主本人未必頂級;甚至可以倒過來說,只有選擇非頂級歷史人物作傳主,才有可能打造出頂級的影片。

      比如大名鼎鼎的《阿拉伯的勞倫斯》,毫無疑問,這是英國導演大衛·里恩百煉成鋼的一部影片,影史上的巔峰之作,直接影響了斯皮爾伯格等后來的一大批大導演。但要冷不丁問一句,這個阿拉伯的勞倫斯是誰呀?可能很多人會腦子一蒙。這個人在歷史上很有名很重要嗎?其實也不然。我相信99%的人都是通過《阿拉伯的勞倫斯》這部電影才知道這個人的。

      假如說,同樣還是大衛·里恩當導演,用同樣的鏡頭語言,同樣的表現手法,拍一部《法蘭西的拿破侖》,會在影史上有這么高的地位嗎?恐怕未必,因為傳主太有名了。每個人都知道拿破侖,而且,很多人都認為自己很了解拿破侖,這樣一來,評價電影的心態就不一樣了。嗯……我覺得哪里哪里拍的好像還差了那么一點點……

      所以說,絕對客觀的評判,在藝術領域是不存在的。若不是諾蘭拍了這么一部《奧本海默》,奧本海默這個名字也不會像現在這樣吸引眼球。當然,以頂級歷史人物作傳主的頂級電影也不是沒有,我們不杠。

      《奧本海默》劇照

      目前放出來的兩支《奧本海默》的預告片在內容上差不太多,都是以一種“后見之明”的視角,把奧本海默制造原子彈這件事講得充滿戲劇性,把原子彈這東西說得足夠驚心動魄。這兩支預告片是影片的官宣手段還是諾蘭的本意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倘若整部影片在內容上僅限于此,那除了視聽震撼以外,倒也未必能有多大想象空間。畢竟,關于原子彈的是是非非已經被說得太多了,很難相信,到2023年,到諾蘭手里,僅就原子彈這事兒還能再講出什么新意來。

      翻遍奧本海默年輕時的經歷,好像此君和所有天才一樣異于常人,又和所有天才一樣大同小異。比如說,他天資聰慧,興趣廣泛,成績優異、博學多才、性情孤傲等等,好像都屬于天才的標配。把這樣的人放在尋常人堆里面自然是格外耀眼,但20世紀上半葉本就是一個物理學家風起云涌的時代。奧本海默身上的這些特征,和同時代的海森堡、薛定諤、泡利、狄拉克等同輩物理學家相比,并未見出其右。而這里面很多物理學家在二戰中的經歷,和奧本海默相比也更具戲劇性。比如幫納粹搞過原子彈的海森堡,比如熱衷于搞婚外戀的薛定諤……

      讓奧本海默和其他天才有那么點不一樣的是,這位天才似乎有點過度敏感和人格障礙,可能有點像《美麗心靈》里的納什?!睹利愋撵`》這部電影也符合咱們開頭說的規律,納什本人未必是最頂級的數學家,但他同時患有精神分裂癥,于是這個題材特別適合被“好萊塢”一下,被改造成一個非常非常好萊塢的、關于愛與拯救的故事。

      1925年,年僅21歲的奧本海默赴英國留學,學習實驗物理。那個時候的美國還遠不是一個可以做科研的地方,像奧本海默這樣一位在美國本土誕生的天才,學到一定程度也只能到歐洲去接著學。然而,在這里,他遇到了我們中學物理課本上的兩位著名實驗物理學家,并受到連續打擊,以至于出現精神崩潰。

      奧本海默本尊

      在英國,奧本海默先是想要求學于盧瑟福(是的,就是物理課本上那個發現了原子核的盧瑟福)。盧瑟??戳艘谎蹔W本海默的成績單,覺得他績點太低,沒要。無奈之下,奧本海默又去投奔湯姆遜(是的,就是物理課本上那個發現了電子的湯姆遜),結果湯姆遜交給他的實驗他又沒做好,惹得湯姆遜對他直皺眉。

      一連串的打擊——在我們非天才的普通人看,這些事兒也許都不算是個事兒,但在天才看可能就不一樣了——讓奧本海默陷入絕望、焦慮,直到精神崩潰和重度抑郁。

      在英國求學期間,他曾莫名其妙地毆打朋友,有一次甚至把浸過毒液的蘋果放在導師的書桌上,幸好導師沒吃,否則奧本海默可能要在監獄里呆一輩子。后來,奧本海默轉學去了德國的哥廷根大學,在這里呆了九個月,精神逐漸恢復正常,發表了幾篇優秀的研究論文,并成功獲得了博士學位。

      1927年,奧本海默博士畢業回到美國(我也不知道他這學是咋上的,兩年就博士畢業了)。1929年夏天,他成了伯克利大學的物理學教授,時年25歲(這樣的職稱晉升擱現在是不大可能的)。1937年,奧本海默的父親去世,留給奧本海默20萬美元的遺產,讓他過上了無憂無慮的生活。如果沒有后來的曼哈頓計劃,奧本海默很可能這輩子也就這樣了。

      奧本海默教授

      前面之所以說《奧本海默》的預告片是一種“后見之明”的視角,是因為,片中關于原子彈決定全人類命運的說法,大體不錯,但終歸是一種戲劇化的表現手法,和歷史的真實性之間是有差別的。電影得強化戲劇性才好看,而真實的歷史永遠離不開這四個字——“稀里糊涂”。

      話說,在愛因斯坦提出那個神級公式E=MC²之后,便曾有記者問他,既然質量和能量可以相互轉換,那我們可不可以消耗點質量用來制造能量呢?愛因斯坦說,這就好比在黑夜里開槍打天上的鳥,可是天上根本就沒有幾只鳥。愛因斯坦的意思換句話說就是,原子的大部分都是“空”的,原子的質量基本都集中在原子核上,而原子核非常非常小,很難像砸核桃一樣精準地砸中它并把它砸開。但是很快,鏈式反應的發現,給砸核桃這事兒提供了很大的希望。英國、美國、德國、日本都開始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著手研究“核裂變”這一前沿領域。

      假如當時的人真的能像我們后人看歷史一樣看得這么清楚,那么,《奧本海默》預告片里的邏輯就全都是對的。什么敦刻爾克啊什么諾曼底啊,都別折騰了,飛機坦克大炮軍艦也都別造了,各國都把所有的人力物力財力集中在造原子彈這一件事上,誰先一步把原子彈造出來扔到對方國土上,誰就是戰爭的獲勝者,戰爭就結束了。但是,這顯然違反了前面說的歷史的“稀里糊涂”原則。尤其是科研探索這事兒,要多沒譜有多沒譜,搞不成才是大概率。

      在當時開始搞核試驗的這幾個國家里,日本啥也沒搞出來;德國這邊的“鈾俱樂部”有海森堡掛帥,但一樣也是啥也沒搞出來。這件事后世眾說紛紜,有說德國沒有造出原子彈是因為海森堡算錯了臨界質量什么的,真假不得而知。但畢竟德國在這件事上只投入了兩百萬馬克,相對于科研探索的不確定性,這點錢縱有十個海森堡也未必能把原子彈給造出來。所以不是德國為什么沒造出原子彈的問題,而是它造不出來才更合理。

      英國這邊,先是故意起了一個叫“合金管材工程”這么LOW的一個名字來掩人耳目,搞來搞去也是不行,后來和美國的“曼哈頓計劃”合并了。1942年8月,奧本海默被任命為曼哈頓計劃的首席科學家,負責研制原子彈,并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中建立了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其預算為20億美元,員工總數達10萬人。曼哈頓計劃的軍方負責人格羅夫斯將軍曾這樣評價奧本海默:

      作為一位杰出的物理學家,他能夠召集一大群同樣優秀的科學家為之工作;由于他的知識面異常寬廣,他能知曉其他科學家的工作,并給出恰當的判斷;作為一個完美主義者,他會驅使自己和他人竭盡全力地工作,趕在納粹之前造出原子彈。

      種種跡象表明,奧本海默是一個很drama的人,這很可能也是他吸引了諾蘭的主要原因。1945年7月16日,當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沉悶的爆炸聲響起,爆炸釋放出的巨大能量以及巨大的破壞力讓奧本海默的腦海中閃過一個念頭:我現在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據說,他當時用梵語反復念著古印度名詩《羅摩衍那》中的一段,

      “漫天奇光異彩,有如圣靈逞威,只有一千個太陽,才能與其爭輝。我是死神,我是世界的毀滅者。”

      其實……原子彈也不是你一個人造出來的啊……

      美劇《曼哈頓計劃》海報,劇中有奧本海默驚鴻一瞥

      美國的曼哈頓計劃主要是為了跟德國搶跑,但是,按照前面說的“稀里糊涂”原則,等原子彈造出來的時候德國已經投降了,于是有了后面發生在廣島和長崎的事。戰爭結束,曼哈頓計劃也隨著這兩顆原子彈的投放公之于世,奧本海默成了家喻戶曉的科學家。

      在對待原子彈的態度上,奧本海默一直處于矛盾狀態。一方面,核彈的巨大殺傷力讓他深感不安,他希望能對使用核武器作出限制。他曾與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會面。當奧本海默說感到手上沾滿鮮血時,杜魯門勃然大怒,回懟道:血在我手上,讓我操心吧。會面不歡而散。但另一方面,奧本海默他自己又說過,“一個科學家不能因為擔心人類會利用他的發現作惡而拒絕推進科學”。

      1948年,奧本海默應邀擔任著名的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院長,一時間風光無限。正是在這里,奧院長看到了年輕時的楊振寧和李政道一起散步、一起學習的美好畫面,稱贊道這是我們普林斯頓最美的風景。也是在這一時期,奧本海默被尊為 “原子彈之父”,他的照片登上了《時代》雜志的封面。

      《時代》雜志封面上的奧本海默

      然而,這位“原子彈之父”的人生巔峰時刻并沒有持續多久。二戰結束后,一位臭名昭著的議員麥卡錫開始在美國呼風喚雨。從20世紀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此人掀起了以“麥卡錫主義”為代表的反共、排外運動,波及美國政治、教育和文化等領域的各個層面,愛因斯坦、卓別林等人都受到這場政治運動的迫害。在這場浩劫中,奧本海默受到了極大的牽連。奧本海默被指控是美共成員,以及在曼哈頓計劃期間對美國不忠。長達四周的聽證會讓奧本海默在精神上也備受打擊。

      當問到奧本海默是否具有安全危險時,奧本海默的同事,日后被稱為“氫彈之父”的物理學家泰勒或者因為嫉才妒能,或是出于私人恩怨,說了極不應該說的話:

      “從很多場合,奧本海默博士的行動——我這里指的是他已做過的事——使我非常難以理解。我在很多問題上與他的看法不一致,他的許多行動讓我感到迷惑和難以理解。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希望看到對這個國家生命攸關的事業掌握在我更了解,因而也更信任的人手中。”

      這就是科學史上著名的“氫彈之父”害了“原子彈之父”的故事。

      “氫彈之父”泰勒

      這次聽證會徹底摧毀了奧本海默。他幾乎是一夜白頭,再度陷入精神崩潰。從此以后奧本海默本人性情大變,變得抑郁消沉郁郁寡歡,再也沒有恢復當年風光。

      1963年,肯尼迪總統原定要親自向奧本海默頒發費米獎,但由于肯尼迪遇刺身亡,由約翰遜總統代為頒發。1967年2月18日,奧本海默死于喉癌,享年62歲。2006年12月,奧本海默被美國的知名雜志《大西洋月刊》評為“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第48名。

      最后說兩句關于原子彈的話。盡管奧本海默曾一度懊悔自己制造出了原子彈,盡管當年有愛因斯坦、玻爾等一大批的科學家呼吁和平使用原子能,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從二戰結束到現在,原子彈非但沒有毀滅人類,反而開啟了人類的威懾紀元,懾止了“三戰”……那么,原子彈這東西,究竟是死神,是世界的毀滅者,還是人類和平的締造者呢?

      《奧本海默》劇照

      上一篇:新版《鐵血戰士》定名《顱骨》 講述外星生物起源
      下一篇:《奧本海默》8月30日登陸內地院線,小唐尼:頂級制作

      評論

      • 評論加載中...

      Copyright ? 2008-2023

      網站地圖

      韩剧花椒